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门窗生产国和幕墙生产国,每年竣工的门窗大约有5亿平方米,每年竣工的建筑幕墙大约有1亿平方米,总产值接近4千亿人民币。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姚兵日前出席2013中国节能门窗产业发展论坛并做主题发言,全面解析了我国门窗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。
门窗行业三大机遇
新型建筑工业化和新四化的发展机遇。什么叫新型建筑工业化?内容很多。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绿色建筑的工业化,说明绿色建筑是在工程建筑全过程中,最大限度的去节约能源、节材、节水等等,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,为人们建造健康、适用的房屋。
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政策机遇。《绿色建筑行动方案》里明文指出,要在中国推广使用绿色节能门窗,包括遮阳。在这个行动方案里把门窗提出来,因为全部能耗的40%是建筑能耗,在整个建筑物能耗中,门窗又占建筑物的50%,那也就是门窗占全部能耗的20%。我参观了一些我们有些企业在这里展出的节能门窗,标准K值达到0.86,我问他们这个门窗和平时不节能的门窗成本增加多少?他们讲增加20%,就是由平时不节能的门窗到节能门窗,因为进行了技术改造,增加了20%的成本。
深化经济结构改革扩大国际合作的市场机遇。中国的今天仍然强调的是深化改革,习总书记多次提出我们要深化改革,我们要扩大对科技的开发。
门窗行业三大挑战
新标准的挑战。门窗现在有两个标准,一个是中国的门窗传统的标准,我们的标准是建筑单位要多长多宽、设计单位多长多宽,就是多长多宽,不像日本、美国等等长宽都是一定标准的,可以到商场里作为产品买,中国还做不到,中国是根据建设部门的要求去加工。这二就是传导系数,我们很多城市标准K值仍然是2.5到3.6之间。北京市制定了从2013年元月1日起执行标准K值在1.5左右,当然还要分阳面、阴面。北京门窗标准K值大大提高,只能是1.5以下,德国是1.3。这一标准对我们门窗企业来讲,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。
新技术的挑战。截至目前,我国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,有新材料、新技术、新工艺,这对门窗企业来讲也是一个挑战。国家建研院创办了检测检验的实验基地,以此提升门窗的层次。建研院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,检测检验及时为市场服务,为新产品、新技术服务。在探讨新的检测上的确是一个挑战。
企业战略与能力的挑战。我们有四大专业委员会,都是围绕门窗进行的。但是我们的委员会下面的会员单位绝大部分还是属于中小企业,虽然是中小企业,也要成为行业发展的冠军。国务院特别重视,前面加了个“微”,中小微企业,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。但是我们不能光满足于中小微企业,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能力,成为大企业,总是要做大做强做牛,敢跟国际市场去比较,这也是一个挑战。
加强三大服务
加强协助政府部门完善节能门窗标准体系的力度。我们四大专业委员会协助标准中心等等制定了很多标准,但是还不够标准体系,我希望我们要制定出一整套标准体系,我们的标准有两个突出问题。一是根据新技术的要求,该建立的标准没有建立起来。二是我们的标准很多都是多年不改的老标准,有的还是1993年的标准,现在还在执行。我们说标准要分为国家标准、地方标准、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,标准至关重要,四大专业委员会有责任组织我们的企业去协助政府、协助住房城乡建设部、标准制定所制定好有关门窗幕墙的标准问题,特别是标准体系框架的建立。当然标准不是一年建成的,是逐步建成的。同时我们这个标准还要吸收世界上所有能吸收到的国家的标准,标准是不分国界的,是技术问题。
加强节能门窗系统的研发力度。我认为不存在系统门窗,只有门窗系统。系统门窗是什么概念?系统门窗的标准不易制定。门窗节能是一个系统的节能,包括门窗本身,包括门窗的配套件,包括门窗的制造过程,才体现这个门窗是节能的,所以它是门窗节能的系统。系统中有一个部分不节能,我就讲构配件,构配件包括插销、插座、开关等等。所以我们门窗的某一个构配件都会影响到门窗整个的节能效果,影响到企业的信誉,影响到房地产商的信誉。
我们成立了研发中心,将来还有研发基地,研发企业,包括我们国家建研院,国家建研院是我们国家在建筑方面最高、最权威、最有力量的科研机构,没有比它再高的了。但是它要走下来,要和企业紧密相结合,要把企业看成是科研的总体,而不是建研院,但是建研院专家是技术支撑,我们要把专家的智慧、专家的才能和建研院的力量变成我们企业的生产力才行,变成企业的产品才行。
加强拓展国内外两大市场节能门窗商机的活动力度。行业协会要为企业创造商机,这就需要协会及时掌握国内、国外两大市场的商机。争取使企业在国内市场、国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。
结语
当前,对门窗企业来说,节能门窗是需求更是市场,节能门窗有差距更有潜力,发展节能门窗是机遇更是挑战。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企业,都非常重视组织运营能力建设。跨国公司面对本土企业的崛起和瞬息万变的市场,开始认识到必须为企业植入更强大、更持久、更系统化的组织运营能力以保持市场地位。而本土企业则意识到,过去拥有的廉价成本等先天优势可能消失,若要进一步发展,必须做大做强,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,即培养人才,并建设系统化的企业核心能力。这促使企业开始学习如何更科学、更系统、更有效地培养人才和加强组织运营能力,以提升经营绩效。